全文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7)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 第二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主要依据跨省落户人口数量确定。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落户较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依据,建立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医生等编制定额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一节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鼓励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第三节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坚持产城融合,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第四节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 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制造业差异化定位,推动制造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优化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级医院和高等院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第五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健全县城建设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和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特大镇设市。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第一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第四节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力有序扩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第二节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节 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 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向城市化地区转移并定居落户。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和运输格局,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边境地区等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
相关文章
- 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信厅信管〔2020〕8号) 工业互联网 政策 产业政策 5G+
- 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信部通信〔2020〕49号) 5G 政策 产业政策
-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 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 政策 产业政策
-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412号 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 政策 产业政策
- 美国、欧盟、中国针对人工智能出台的政策 人工智能 政策 产业政策
- 中国各省人工智能支持政策统计 人工智能 政策 产业政策
-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集成电路 软件
- 信通局:《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政策 产业政策 工业互联网标识
- 商务部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 商服贸发〔2 服务贸易 数字货币 智慧金融
- 工信部2020年将编制“十四五”期间大数据、软件、信息通信等产业规划 大数据 软件 信息通信 政策 产业政策
- 习近平科学家座谈会: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 政策 产业政策
- 《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工信厅原〔20 智能制造 数字转型 建材智能制造 智能工厂 政策 产业政策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 互联网+ 智慧医疗 可穿戴设备 智能家居 政策
- 科技部:大力发展以智能技术和量子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新技术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政策 产业政策
- 工信部:积极考虑将5G、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规划 5G 集成电路 十四五规划 政策
-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 政策
- 《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工信厅联通信函〔2020〕251号 数字经济 政策 产业政策
- 《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面向机器学习的系统框架和功能要求》等团体标准应用示 政策 技术政策
- 2020电子工业全光网络工程技术规范标准项目计划表 政策 技术政策
- 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 集成电路 软件 芯片 政策 产业政策
-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工业互联网 5G 智能制造
- 下载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电信服务 RCEP电信服务
- 协定下载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电子商务 RCEP RCEP电子商务
- 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20〕307号 两化融合 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
- 关于就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条件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软件 政策 产业政策
- 全文 | 国务院新闻办就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信息产业 5G 芯片产业
- (全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智能 信息产业 数字经济
-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 5G 智能制造 政策 产业政策
- 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条件公告 集成电路 芯片 政策 产业政策
-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APP 政策 产业政策
- 申报 | 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信厅 大数据 云计算 数据中心 工业互联网
- 七部门关于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信息通信 电子 政策 产业政策
- 《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解读 信息通信 电子 政策 产业政策
-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产业创新发 人工智能 物联网 车联网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数字中国 信息产业